关于开(kāi)卷(juàn)有(yǒu)益(yì)真实原因是什么
春节年年过,岁月悠悠长。当红色灯笼挂满大街小巷,在外游子陆续归乡之际,春节——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情感与文化记忆的节日,又悄然而至。不过今年的春节,好像有些不一样。
去年12月,“春节——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”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为这个古老节日敲响了新的乐章。而成都,这座充满文化底蕴与幸福感的城市,在 2025 年蛇年春节,以其独特的魅力,站在了时代与文化的前沿,呈现出一个「非遗版」春节的绝美画卷。
为什么说,成都赢在了「非遗版」春节的起跑线上?这得益于成都“春联发源地”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春联,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也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,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。但鲜少有人知道,春联最早产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成都。据《宋史蜀世家》记载:后蜀皇帝孟昶于964年春节撰写了一副对联,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:“新年纳余庆,佳节号长春”。
“无联不成春,有联春更浓”。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,春联,已经成为了春节最鲜明的一个符号,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勃勃生机。腊月的街头巷尾,红红的春联随处可见,每一副春联背后,都蕴含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成都的春节,因为有了春联这个独特的元素,变得更加富有魅力。此外,成都还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,如非遗展览、非遗艺术节、非遗市集等,让人们在欣赏和参与中,感受到非遗春节的独特魅力,也让世界各地的游客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,“年味淡了”的吐槽声愈发常见,这是现代人在浮躁社会环境中对传统文化逐渐疏离的一种真实写照。而成都依然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,用实际行动“唤回”年味儿,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芒。
这个春节,全市多个景区、博物馆、公园、商业综合体、非遗工坊、非遗传习所等空间将举办“非遗里的成都年”2025年非遗贺新春活动,开展众多非遗玩法。在这里,游客们可以体验到超多有趣的非遗玩法,感受成都独特的年味儿。
春节期间,成都永陵博物馆别出心裁地推出了首届永陵“二十四伎乐”文化周活动。这里不仅有“前后蜀历史文化陈列”“永陵地宫遗址”“《寻迹永陵》—成都永陵博物馆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”等4项精彩的展览活动,还有“花间雅乐•锦城丝管”新年音乐会、“童乐新声”春节音乐会等民俗文化活动。
新津纯阳观将举办民俗庙会暨首届非遗艺术节,开展戏曲表演、街头艺人、民俗文化活动、非遗民俗展演、灯谜点将台、灯谜展猜、书画摄影展等新春体验活动,让市民和游客深度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这些体验,让人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,了解成都。在这个「世界非遗版」春节里,成都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,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、传承创新、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