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洞见ESG》8月刊:全国碳市场迎首份中央文件
国家能源局发布了《电力市场计量基本规则》,统一全国电力市场的计量、结算“语言”。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计量和结算环节是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基础。
夏应显表示,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初步形成了全国碳市场多层级、较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。未来,将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市场要素、完善价格治理机制。
恰逢全国生态日,8月16日,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,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东方证券主办、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战略支持的第三届21世纪“活力·ESG”创新论坛在上海如期而至。
经过评委的层层筛选,最终56个案例被纳入《21世纪“活力·ESG”实践报告(2025)》。其中,环境友好入围案例30个,社会责任入围案例20个,公司治理入围案例6个。
2024年,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0.4%,同比上升1.0个百分点,首次超过90%,提前达到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。
“三北”工程攻坚战打响两年来,累计实施项目415个,完成建设任务1.64亿亩,成为“三北”工程建设史上投入力度最大、完成任务最多、建设成效最好的两年。
通过政策引导、市场化机制重塑以及企业战略转型,行业有望逐步走出困局,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,预计光伏的落后产能出清工作可能至少持续到2026年。
我国作为农业大国,既要保障14亿人的吃饭问题,也要有效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,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,技术创新是关键支撑。
截至2025年7月18日,8只环交所碳中和ETF累计成交额1118.58亿元,日均成交额合计1.54亿元。环交所碳中和指数挂钩基金产品共计22只,除8只ETF外,还包含2只发起式基金,12只联接基金。
在主办方致辞中,21世纪经济报道执行总编辑陈晨星表示,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已成为核心战略,ESG信披企业关注度仍在持续升高。
AI时代的产业进步,必须将ESG理念嵌入创新起点。“不是做完再披露,而是在产业创新突破的最初,就把ESG的一倍级、十倍级、百倍级进步嵌套到应用中。”
支持绿色产业发展,金融市场需提升对环境气候因素的定价能力,加强标准建设、信息披露、产品创新、国际合作和监管;并不断减少信披风险,降低监管成本,提高定价效率。
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,绿色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因其绿色低碳理念与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需求的高度契合,已被国际社会认可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。
碳数据未来应用场景广泛,“我们需要更多应用数字化技术工具,更好服务于碳数据的获取、加工和分析、使用,为ESG及“双碳”工作提供更好支撑”。
从国内政策动态来看,2024年成为ESG发展的关键转折年。沪深北交易所强制要求重要指数成分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,国资委将ESG深度嵌入央企治理体系,配套“一利五率”考核指标。
ESG领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数据层面。由于ESG涉及的诸多信息并非直接可得,导致底层数据的结构设计与采集均存在难题。
ESG事业没有人能置身事外,所有的企业都不是“吃瓜群众”。而且,ESG绝不能被当成临时、短期的工作去做,而应该作为企业长期的基本能力建设去做。
ESG虽然主要应用于金融领域,但其核心在于评估实体经济企业的ESG综合绩效,对推动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有重要影响。
索尼的企业宗旨是以创意和科技的力量感动世界,基于企业宗旨,公司在ESG方面的目标是为了下一代,从各个方面完成各项ESG倡议,以环境、社会、治理、三方面齐头并进,达到更高ESG标准为使命要求。
对于光伏企业而言,经营业务本身就是对地球最大的ESG。如果我们的经营方式也是可持续的,那么业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能合力成巨大的、商业向善的力量,在社会和企业的ESG目标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从资产投资视角看,绿色转型、技术创新与ESG呈“齿轮式联动”,绿色转型是投资的核心目标和定性衡量手段;而技术创新则是实现转型落地的工具。
绿色转型为技术创新指明方向、创造了市场需求;技术创新则为绿色转型提供了解决方案、实现价值增值,而ESG则是一套评价体系,发挥约束和引导的作用。
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,让产品或者生产产品的方式变得可以创造额外的利润和价值。最后,技术创新不仅会体现在环境保护上,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带来的长期价值收益。
吕建中认为,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,是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。“ESG为这一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参照的框架性对标路径,比如产品多元脱碳、产业协同减碳、全球经营零碳。”
绿色转型、技术创新以及ESG建设三者从长期来看仍然协调一致,但从短期来看,如果企业注重于国际化、全球化发展,ESG则可以成为避免罚款的优势项,而不做ESG则可能将面临市场准入的问题。
基于中国企业的新能源材料环节在国际上的规模和技术领先地位,中国新能源上游材料企业未来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通过AI赋能来提升催化剂材料的反应转换效率,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新能源上游所有材料实现统一研发的节奏。
“女性不应做‘职场工具人’。”杨澜表示,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“以人为本”,而ESG理念恰恰为这种全面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径。